血液細胞分析儀解析血栓與止血實驗的發展動向
加入時間:2012-01-04 09:18:20 當前新聞點擊率:6384
近年來,隨著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實驗技術在醫學領域也有新的突破,醫療器械公司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的創新。血栓與止血檢驗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熱點和新的發展趨勢。止血與血栓的研究涉及生物學、免疫學、生化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分子生物學及臨床醫學多學科。因此,檢驗科應積極開展血栓與止血實驗診斷工作,不斷深入進行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及時捕捉國內外醫學發展前沿信息,不斷引進新方法、新技術、拓寬專業領域,對于提高檢驗醫學工作者的技術素質和學術水平,促進檢驗醫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血栓的形成及調節主要與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液流變有關。它們通過本身促凝或抗凝作用,組成了血液內存在復雜、功能對立的凝血系統和抗凝系統,而這兩個系統通過機體的生理調節又得保持著動態平衡,使得生理狀態下血液在血管中不斷地流動循環,既不溢出于血管之外(出血),又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一旦此種平衡遭到破壞,則可導致各種出血表現或血栓形成。止血與血栓試驗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因子的檢測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環節了解發病原因、病理過程,進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迄今在醫院檢驗科用于臨床診斷的試驗大致分為兩部分,即篩選試驗和確診試驗。前者主要是常規中較簡易、快速、費用較低的試驗。根據檢測結果初步分析血栓的形成或出血原因。后者的目的是根據初篩的結果進一步分析病因和病理變化以確定診斷。這些試驗較特異、步驟繁鎖、費用亦高。目前國內用于篩查的試驗有:出血時間(BT)、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平均體積(MPV)、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問(PT)、纖維蛋白原定量(Fg)、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S)和D一二聚體測定。用于診斷的試驗有:①診斷血管病變: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漿內皮素一1(ET一1)、血栓調節蛋白(TM)等因子的檢測。②用于血小板功能的估計:血小板聚集試驗(PAgT)、血小板粘附試驗(PAdT)、血小板少顆粒釋放蛋白(GMP一140),血栓烷B2。③凝(抗凝)血因子分析:VIII、Xa、AT—III等因子活性及含量分析、凝血酶原標志物。④纖溶系統檢查: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e—PA)、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1)、纖溶酶原活性及纖溶酶一抗纖溶酶復合物等。近幾年先進儀器在檢驗醫學的應用,使檢測方法進入了新階段,如利用流式細胞儀檢測血小板膜蛋白、血漿中各種抗凝血因子抗體,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遺傳病的診斷,甚至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不同病理過程,血小板中鈣離子濃度、鈣流及鈣波動,進一步研究止血與血栓疾病的病理生理及藥物作用機制,儀器昂貴及試劑的限制,這些方法還不能在各級醫院廣泛使用,目前更適合試驗室研究。 止血與血栓這個邊緣學科令人矚目的進展使其實驗方法的研究在臨床工作中具有重大的使用價值,這些試驗主要用于: ①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如血友病、血小板病等)。 1、加強實驗室與臨床的信息交流,止血與血栓理論涉及醫學多學科,其方法日新月異,由于醫務人員知識的日益專一化,臨床醫生不可能對各項試驗都有深刻的了解,這就要求實驗室與臨床有經常緊密的學術交流,信息溝通,不斷地向臨床介紹開設試驗的各方面資料,使臨床醫生對每項試驗原理、結果分析、臨床意義及其質量控制有較深入的了解,而實驗室工作人員結合從醫生那里獲得的臨床診斷、治療方案、藥物劑量、病人生理、病理狀態及其它檢查結果,便于進行全血質量控制,進一步評價自己實驗室的工作,總結經驗和進行科研。 質量控制是保證實驗結果準確的重要措施,由于凝血因子檢測可受多種因素干擾。所以加強血栓與止血試驗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和方法的標準化對血栓和止血試驗尤為重要,其內容主要包括標本的采取與保存、試劑的應用、儀器的校正與監控和實驗技術四個方面。總的來說,應采取以下措施: ①標本的采集:盡可能保證每次采血都在同樣的條件下進行。患者應處于平靜和空腹狀態。采血人員應技術熟練“一針見血”,以防損傷組織致外源凝血因子進入試管,影響試驗結果。止血帶不應扎得太緊,采血時間應盡量短,采血后立即將血液與抗凝劑充分混勻,但不要用力振蕩,以免溶血。建議使用真空采血系統,可顛倒混勻,確保血液和抗凝劑混合充分。 綜上所述,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血栓與止血檢驗診斷的研究及發展趨勢,在血栓性疾病及相關疾病的診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還應結合臨床實際不斷探索更靈敏、準確、便捷和經濟的診斷方法,不斷提高血栓與止血的實驗室診斷水平,使我國在這方面的學術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