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醫療器械之臨床診斷揭示強迫癥機制
加入時間:2012-01-04 11:00:22 當前新聞點擊率:5724
強迫癥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了,生活中不少人發現自己都有些或輕或重的強迫癥。經體外診斷試劑檢查,這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整日反復洗手被別人誤會為潔癖,出門后總是懷疑是否關好門窗,一些事情總是不由自主地在腦海里反復出現……這些“強迫癥”患者如今有了新的治療希望。
昨天,據普朗醫療器械公司獲悉,新一期的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發表了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馮國平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強迫癥生理機制,該項研究可能在未來催生出治療強迫癥的新藥。
沒有Sapap3就會反復洗臉
不同于一般疾病,作為一種神經癥,強迫癥的癥狀特點就是自我強迫,它違背病人的意志反復出現,而病人卻又無法控制。強迫癥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強制介入的焦慮思想和重復性的行為動作。比如,強迫性地對細菌感到恐懼,以致反復地洗手。
此前,盡管一些藥物能緩解強迫癥,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探明該病背后的深層機制。
而馮國平教授所在的研究小組,從小鼠身上發現了強迫癥的關鍵奧秘。科研人員在研究信息傳導的動物實驗中,偶然發現在去除了一種名叫Sapap3的基因后,小鼠居然出現類似人類強迫癥的行為--反復抓自己的臉,直到毛皮破損,甚至流血,還無法停止,同時還顯得特別焦躁不安。對于小鼠而言,這種抓摸其實就是“洗臉”。
當研究人員給這些小鼠注射緩解強迫癥的藥物后,小鼠的癥狀便開始減輕。
發現病因治療有了新方向
對于這一有趣的變化,馮國平解釋說,Sapap3基因不可或缺,沒了它,一些信息傳導就會出現“一邊倒”。比如,正常情況下,小鼠感覺臉臟了,抓幾下就會感到干凈,但一旦沒有Sapap3,“臉干凈”的信息怎么也傳不回大腦,于是小鼠就會不停地重復一個動作,始終“抓狂”,始終沒有盡頭。
馮國平表示,他們的發現揭示了強迫癥的生理機制,也為相關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自然》雜志援引美國著名科學家的話說,這項研究將為強迫
癥患者帶來福音,“我想,不久就會看到關于Sapap3基因的研究蜂擁而至”。
0.5%受訪者患強迫癥強迫癥似乎更偏愛男性白領,根據上海市心理咨詢協會上周公布的一份統計結果顯示,在2000名受訪者中,約0.5%的人患有強迫癥,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輕白領患強迫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