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科器材的消毒與保存處理
加入時間:2012-01-10 08:53:34 當前新聞點擊率:30695
1、污染區的消毒 1.1 表面消毒 1.1.1 桌椅等表面的消毒:每天開始工作前用濕布抹擦一次,地面用濕拖把拖擦一次,禁用干抹干掃,抹布和拖把等清潔工具各室專用,不得混用,用后洗凈晾干。下班時用25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0.1%-0.2%過氧乙酸溶液抹擦一次。地面的消毒。用2倍濃度上述消毒液拖擦。 1.1.2 各種表面也可用便攜式高強度紫外線消毒器近距離表面照射消毒。 1.1.3 若被明顯污染,如具傳染性的標本或培養物處溢、濺潑或器皿打破、灑落于表面,應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0.2%-0.5%過氧乙酸溶液灑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淮浸過污染物表面,保持30-60min,再擦,拖把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內1h。 1.1.4 若已知被肝炎病毒或結核桿菌污染,應用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0.5%過氧乙酸深液擦拭,消毒30min;對結核桿菌污染表面也可用5%煤酚皂溶液擦拭,作用1-2h。 1.1.5 檢驗單送出前用便攜式高強度紫外線消毒器距檢驗單面不高于3.0cm緩慢移動,照射3-5秒鐘,必須兩面照射;也可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2.1 空氣消毒 2.1.1 常規處理參照9.4 2.1.2 對明顯產生傳染性氣溶膠的操作(攪拌、研磨、離心等),特別是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又含有高度傳染性微生物(炭疽桿菌、結核桿菌、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軍團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的操作,應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使柜內空氣經細菌濾器或熱力殺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內形成負壓;或在風筒式紫外線空氣消毒器的進風口鄰近進行,使產生的微生物氣溶膠立即經紫外線風筒消毒。 2.1.3 要求嚴格無菌的操作如傾倒培養基、菌種轉種和細胞轉瓶等,應在100級潔凈間或100級凈化操作臺柜骨進行,使空氣經初效、中效及高效濾過器進入室(柜)內,形成正壓,極大限地減少污染。但應注意及時更換濾器,定時檢測濾效。 3.1 器材消毒:除已知無傳染性器材處,凡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過臨床檢驗標本的器材(包括臨床生化檢驗室)均視為具有傳染性,應進行消毒處理。 3.1.1 金屬器材 (1)小的金屬器材如接種環,可用酒精燈燒灼來菌。當接種環上有較多物品,尤其是液體時,應先在火焰上方,把接種環烤干后再緩慢伸入火焰燒灼,以免發生爆裂或濺潑而污染環境; (2)較大的金屬器材或有鋒刃的刀剪受污染后不宜燒灼滅菌,可煮沸10-30min,或用2%堿性/中性戊二醛溶液或8%甲醛-乙醇溶液(用70%乙醇配成20%福爾馬林溶液)浸泡3h后,清洗、瀝干,再用干熱或壓力蒸汽滅菌。
3.1.2 玻璃器材 (1)采標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凡曾受污染的吸管、試管、滴管、離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應立即浸入洗滌劑或肥皂液中,再煮沸15-30min,反復洗刷,瀝干,37-60C烘干。也可用消毒液如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6h后再洗; (2)曾裝過含蛋白質較多的液體如血清、唾液、渭液等的玻璃容器,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 (3)接種培養過的瓊脂平板應壓力蒸汽滅菌30min,趁熱將瓊脂倒棄,再刷洗; (4)刷洗后用于生化檢驗或免疫學檢驗者,可浸泡于重鉻酸鉀-濃硫酸清潔液內24h后,徹沖洗,最后用蒸餾水沖洗3遍,瀝干,烘干后再用; (5)用于微生物檢驗者,吸管一端應塞少量棉花,管或瓶應有塞,再用牛皮紙包好,不宜用報紙包,因油墨氣味可能影響細胞或細菌生長,包好后可用干熱160攝氏度2h滅菌,待冷至40攝氏度以下才能開烤箱門,以免玻璃炸裂;若箱內易燃物品冒煙或發生焦味,應立即切斷電源并關閉氣孔,切勿開啟箱門以免供氧導致燃燒;也可用壓力工蒸汽121攝氏度,102.9kPa(1.05kg/cm2)滅菌15-30min,吸管應直放,空試管和空瓶口應朝下,且不能完全密閉,帶螺旋帽的管瓶,滅菌時應將螺旋放松,玻塞容器滅菌時應在塞子與容器間填一紙條以利氣體流通,滅菌后再塞緊。 3.1.3 塑料制品 (1)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薄膜手套、無紡布帽、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污物袋內集中燒毀; (2)耐熱的塑料如聚丙烯、聚碳酸酯、尼龍及聚四氟乙烯制的器材,可用肥皂或洗滌劑溶液煮沸15-30min,洗凈后,用壓力蒸汽121攝氏度102.9kPa滅菌20-30min。 (3)不耐熱的聚乙烯、聚苯乙烯,可用0.5%過氧乙酸或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30-60min,再洗凈,晾干;也可用環氧乙烷滅菌,800mg/L,于55-60C和相對濕度60-80%,作用4-6h;若為薄膜或板也可用高強度紫外線消毒器照射1-3秒; (4)一般血清學反應使用過的塑料板可直接浸入1%鹽酸溶液內2h以上或過夜;對肝炎檢驗的反應板可用0.5%過氧乙酸或1%過氧戊二酸溶液或3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4h后,洗凈再用。 3.1.4 橡膠制品:橡膠制品如手套、吸液管(球)受污染后可用肥皂或0.5%洗滌劑溶液煮沸15-30min,煮時吸液管(球)內應列空氣,全部浸入水內,清洗后晾干;必要時再用壓力蒸汽,115攝氏度滅菌40min。 3.1.5 紡織品:棉質工作服、帽子、口罩、鞋套等放專用污物袋內,送洗衣房清洗,每周2次,有明顯污染時,可隨時用500mg/L含氯消毒劑,作用30-60min,或壓力蒸汽121攝氏度,15-30min。 3.1.6 貴重儀器 3.1.6.1 貴重儀器如顯微鏡、分光光度計、離心機、天秤、酶標檢測儀、細胞計數器、血液生化分析儀、氣相色譜儀、冰箱、培養箱等不宜加熱,不能用消毒液浸泡。局部輕度污染,可用2%堿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或5000mg/L洗必泰酒精溶液擦拭;污染嚴重時,可用環氧乙烷消毒,見2.6 3.1.6.2 若離心時離心管未密閉,試管破裂,液體外溢,應消毒離心機內部,特別是有可能受肝炎病毒或結核桿菌污染時,宜用2%堿性可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或整楊用環氧乙烷消毒,在55-60攝氏度,相對濕度60-80%,800mg/L密閉消毒柜內消毒6h。 4.1 手的消毒 (1)工作前、工作后、或檢驗同類標本后再檢驗另一類標本前,均須用肥皂流水洗手1-2min,搓手使泡沫布滿手掌手背及指間至少10秒鐘,再用流水沖洗,若手上有傷口,應戴手套接觸標本。水龍頭應用腳踏式或自動開關;肥皂應保持干燥或用瓶裝液體肥皂,每次用時壓出;洗手后采用紅外自動干手機將手吹干或用消毒紙巾、紗布或手巾擦干,不宜設置公用擦手巾; (2)肝炎或結核專業檢驗室工作人員應戴手套,當明顯受致病菌污染,或從事烈性菌如霍亂、布氏村菌病、炭疽等檢驗后,應立即用0.2%過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min,然后用清水沖洗。 5、廢棄標本及其容器的消毒處理 (1)采集檢驗標本或接觸裝有檢驗的容器,特別是裝有肝炎和結核病的檢驗標本者,應帶手套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放收集袋內,集中燒毀;可反復使用者用后放消毒草液內集中消毒;無手套時可用紙套使皮膚不直接與容器表面接觸,用后將紙放入污物袋內燒毀; (2)夾取標本的工具,如鉗、鑷、接種環、吸管等,用后均應消毒消潔,進行微生物檢驗時,應重新滅菌或消毒液浸泡;玻璃制品可干熱或壓力蒸汽滅菌; (3)廢棄標本如尿、胸水、腹水、腦脊液、唾液、胃液、腸液、關節腔液等每100ml加漂白粉5克或二氯異氰尿酸鈉2克,攪拌后作用2-4h倒入廁所或化糞池;痰、膿、血、糞(包括動物糞便)及其它固形標本,焚燒或加2倍量25000-50000mg/L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或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拌勻后作用2-4h;若擬為肝炎或結核病者則作用時間應延長至6h后倒廁所或化糞池; (4)盛標本的容器,若為一次性使用的紙質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廢紙,應焚毀;對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可煮沸15min,也可用1000mg/L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或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浸泡2-6h,消毒液每日更換,消毒后用洗滌劑及流水刷洗,瀝干;用于微生物培養采樣者,用壓力蒸汽滅菌后備用; (5)廢棄標本及其容器應有專門密閉不漏水的污物袋(箱)存放,專人集中、燒毀或消毒,每天至少處理一次。 6、清潔區的消毒 6.1 清潔區若無明顯污染,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數次,濕抹擦桌面、椅面及地面一次,保持清潔;每周(或有明顯微生物污染時)應用消毒液如25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1000mg/L過氧乙酸溶液抹擦桌、椅、門、窗及地面,地面消毒濃度應加倍;所有清潔肖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與污染區或半污染區共用。 6.2 工作人員每次下班前應用肥皂水洗手1-2min。 7.1 空氣、桌、椅、門、窗消毒同清潔區,地面消毒同污染區。 7.2 拖鞋每天用25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0.1-0.2%過氧乙酸溶液浸泡或擦抹一次。 7.3 工作有和帽每周換洗兩次;結核病專業檢驗室工作人員,每次連續倆佩戴口罩不得超過4h,每次用后放入密閉衣袋子(箱)內,待壓力蒸汽滅菌后再用,工作衣若有明顯致病菌污染或從事烈性標本檢驗后,應隨時更換,并用壓力蒸汽滅菌。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