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角度看待心悸問題-高敏C反應蛋白試劑
加入時間:2012-01-18 11:22:36 當前新聞點擊率:5142
不少人發現生活中有心悸的現象,通過醫療器械判斷臨床癥狀:心悸是指自覺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區不適
感。中醫將心悸驚悸和怔忡。驚悸常因耳聞怪聲、目見異物或遇險臨危、驚慌不定而起,是由外而起;怔忡則終
日覺心中悸惕,神不守舍,心慌內怯,為內因所致。治療上,顏德馨教授擅用活血化瘀法,并常配以舒肝、益氣
、溫陽、化痰、安神等,取得良好療效。高敏C反應蛋白試劑檢驗我們知道,長期處在這種身體狀態中,對心臟
的機能是不利的。
1病機解析
瘀血是導致心悸的基本病機,并倡導“氣血失衡”致心悸的理論。心功能正常,則血液通暢無阻,血脈充盈
,環周不休;若外感六淫,寒熱之邪傷劫血液,或情志不和,波及血行,或生活失節,血阻脈中,均會致瘀血內
潛,心血不暢,血流不通,脈道不利,血脈受阻,擾動心神,神不清明,則發驚悸、怔忡。一般而言,驚悸為輕
,怔忡為重,從驚悸發展到怔忡,其病機就是由瘀致虛,由實轉虛的演變過程。早期,心血不通,瘀阻氣道,心
氣不行,全身氣機受阻,氣滯血凝而致悸;中期,瘀阻血道,氣滯津停,津液不化,停痰伏飲,積于胸中,干擾
陽位,心悸發展為痰瘀交阻型;后期,心中氣血痰飲瘀滯心脈日久,血無以生氣,必致心氣虛弱。然心為陽臟,
為“陽中之太陽”,心氣虛則心陽無以溫煦,心陽不振,血脈不得鼓動,心悸進一步呈現為虛中夾瘀,虛實并見
。
2.1初期
證見心悸胸悶,情志抑郁,兩脅作痛,咽喉堵塞,女子或月經I不調,乳房脹痛,舌紅,苔薄,脈弦細結代
。治以活血化瘀、舒肝理氣。每取血府逐瘀湯合逍遙散加減:當歸10g,柴胡10g,赤白芍各15g,枳殼6g,桔梗
6g,蒼白術各10g,生蒲黃(包)9g,石菖蒲15g,桂枝2g,紅花6g,川芎9g,黃連3g,炙甘草6g。方中用石菖蒲
、生蒲黃意在活血安神;桂枝配黃連構成交泰丸,交通心腎、養心安神;枳殼、桔梗,兩藥相配,一宣一降,宣
通氣機,增強理氣之效,氣行則血行。若寐差,煩躁不安,加龍骨、牡蠣等鎮心安神之品;若心悸較重,加茯苓
、遠志、龍齒,三者合用,抗心律失常作用顯著。
2.2中期
證見心悸時發時止,胸悶胸痛,痛勢徹背,氣促痰多,心煩易怒,胃納不振,口干且苦,舌紅,苔黃膩,脈
弦滑結代。化瘀用桃紅四物湯及其化裁的血府逐瘀湯、四物安神湯(《萬病回春》)、十四友湯(《太平惠民和
劑局方》);化痰用二陳湯及其化裁而出的溫膽湯、滌痰湯、導痰湯等。方中丹參、川芎、葛根活血化瘀,可緩
解胸悶胸痛癥狀;苦參、夏枯草清心化痰,抗心律失常效顯。若失眠甚者,加龍骨、牡蠣、琥珀等重鎮降逆、寧
心安神之品;若胸悶胸痛甚者,加瓜萎、薤白、郁金等通陽泄濁、活血止痛;若頭暈加石菖蒲、磁石;如血脂高
者,加升麻、荷葉、姜黃、生蒲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