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醫療動態
>
醫療器械研究發現:心臟移植患者的存活時間是可以改善的
醫療器械研究發現:心臟移植患者的存活時間是可以改善的
加入時間:2012-03-09 09:01:46 當前新聞點擊率:4677
心臟病患者的人數正在逐年增加,其中不少重癥患者采取了心臟移植手術來治療,但是經醫療器械調查發現,這類患者的存活時間相比正常人要短一些。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研究者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一家每年至少開展9例心臟移植手術的醫院中,患者如果在55歲之前做移植手術,那么在術后他們至少能存活10年。研究已發表在《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的3月期中。
器官共享的聯合網絡(UNOS)收集了22000名在1987年至1999年間接受心臟移植的成人患者的數據,研究者分析了這些數據并發現,移植手術后10年,大約有一半的患者還存活著。進一步的檢查確定了一些因素,這些因素似乎能預測患者在手術后能存活10年以上。
醫學博士Arman Kilic是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一名住院外科醫師,也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他說: “在美國每年有2000至2500例心臟移植,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在等待手術中死去。對于這些稀有的器官,我們必須分配得當。我們的研究暗示,我們能夠預測哪些患者在擁有新心臟后能生存更長時間。”
研究小組利用了UNOS的數據,并比較了9404名存活時間超過10年的心臟移植受者和10373名未能活過10年的受者。大約有3000名患者失訪。
他們發現:
在一家每年至少行9例心臟移植手術的醫院接受移植的受者,比那些在病人較少的醫學中心做手術的受者,多了31%的10年期存活的機會。在55歲之前做手術的患者,比老年患者多了25%的10年期存活的機會。白種人患者比少數民族患者多了35%的可能性活過10年。
據Kilic稱,研究中幾乎半數的患者都大于55歲,這里就有一個關于年齡多大就不宜移植心臟的爭論。Kilic解釋道:“55歲之后,我們在長期存活時間上發現了最大的差異:患者活過10年的機會陡然下降。”
Kilic說,在一家每年至少做9例心臟移植的醫院接受移植的患者,他們的術后生存期比較長,這不僅僅是因為外科醫生對這類手術更有經驗,也因為醫院和其職員的裝備更加精良,可以較好地應付復雜的術后護理工作,改善術后結果。
另外,研究者發現,如果患者在手術前使用了呼吸機,那么他們增加了47%的可能性會在術后10年內去世。因為需要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通常比較虛弱,所以他們的預后較差也是合乎常理的。研究小組還發現,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移植后10年內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了三分之一。
研究的結果顯示,缺血時間(心臟離體后從供者到受者的時間)也會對長期存活時間產生影響。他們發現,每減少1小時的缺血時間,受者10+年存活期的機會就增加了11%。另外,Kilic透露,供者的年齡每年輕10歲,受者就增加10%的可能性活得更長命。
在現行的條令政策下,UNOS把可用的心臟分配給全國等候名單上最虛弱的患者,一般就是給那些不移植就活不過一個月的患者。盡管Kilic同意現行的政策,但是他解釋道,如果利用研究的數據進行一下優化排序會是有益的,即把最虛弱的患者中,可能活得最長命的排在名單的前面。
Kilic說: “這些數據既可用于預后判斷,又可用于分配器官時參考。每年它們可以幫助預測,從有限數量的心臟移植中,哪些患者有最佳的機會獲得最長期持久的益處。它還確定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地方,比如說,為什么在心臟移植后,長期存活時間會有種族差異。”
在美國,超過500萬人患有心衰,盡管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幫助這其中的一大部分患者,但是心臟移植還是嚴重末期心衰病人的金標準療法。
本文由醫用設備公司網編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