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醫療設備銷售代表的苦惱,利益環環相扣
加入時間:2012-06-07 14:14:46 當前新聞點擊率:4247
普朗醫療器械網資訊:醫藥、醫療設備銷售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看似簡單,但其中幸苦恐怕只有也只有醫療器械銷售代表能夠知道了吧。蘇金巧是廣東潮汕人,5月30日傍晚,蘇金巧蜷縮在廣州五羊新城的一家咖啡廳里,數落著做醫藥代表的種種委屈。她是一家外國藥企在中國的高級醫藥代表,領域是靶向治療。
所謂靶向治療,是指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會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這類藥物的費用非??捎^。
可實際上,在中國各大醫院之間游走的醫藥代表,外企的仍是少數,更多的是為國內各個新藥做代理的醫藥代表。和蘇金巧不同,他們將藥品打進醫院,靠的仍是利益關系。
在醫藥代表這個行業,能做到5到8年的,可以做地區經理,10年以上的可以做大區經理,超過15年的一般都在總監級別,到了20年,往往已經是某個藥企或者醫藥公司的老板了。
顧煥明在做了4年以后,決定跳出這個醫藥代表行業,往上游的制造企業發展。現在,他在深圳已經合股成立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
顧煥明仍然清楚地記得,藥物不能直接從廠家以直銷的方式進入醫院。始于1981年國務院作出的《關于加強醫藥管理的決定》,其中規定了藥物須經國有的第三方配送公司運送到醫院,配送公司的意義是控制流向,統計藥品產銷量。
但這個制度在執行的時候,演變成了藥品出廠價不足售價的10%的局面。“以抗生素為例,醫院賣100元的抗生素類藥品出廠價可能只是10元,但藥物出廠以后,配送公司以低價收購,但票據上通常會開到60至70元,此時醫藥代表會將藥物以更高的價格開給醫院。我們將這個行為稱為‘過票’,這是為了能將這幾十元的利潤平均分配到醫生、代表和配送公司之間,通常醫生拿大頭。”顧煥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