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疫病快速檢測儀之病毒蝕斑技術原理
加入時間:2012-07-17 10:41:43 當前新聞點擊率:4245
病毒感染細胞后,由于固體介質的限制,釋放的病毒只能由最初感染的細胞向周邊擴展。經過幾個增殖周期,便形成一個局限性病變細胞區,此即病毒蝕斑。
動物疫病快速檢測儀專家指出從理論上講,一個蝕斑是由最初感染細胞的一個病毒顆粒形成的,因而該項技術常用于病毒顆粒計數和分離病毒克隆。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出現幾個病毒顆粒同時感染一個細胞的情況,影響滴定的準確性和克隆的純一性,為此,接種的病毒液要充分分散和稀釋。對于細胞結合性病毒,如MDV,需用單層細胞;對細胞釋放性病毒,即可用固相介質懸浮的細胞,也可用單層細胞,但后者需用瓊脂等固體介質蓋在細胞上,以防釋放的病毒在液體介質中流動。固體介質的濃度由病毒的大小而定,大病毒用濃度較低的介質,小病毒用濃度較高的介質,以便將蝕斑的生長速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小蝕斑需用顯微鏡觀察,1-10mm的大蝕斑可用肉眼計數。
動物疫病快速檢測儀專家強調為便于肉眼觀察,常用中性紅等染料染色。因病變細胞不吸收中性紅,病變細胞區便呈現無色蝕斑。病毒懸液的滴度以每毫升蝕斑形成單位(PFU/ml)來表示。例如,3個細胞瓶的平均蝕斑是58,接種量為0.2ml,病毒的稀釋度為2.5×103 ,則病毒原液的滴度為:58÷0.2×2.5×103 =7.25×105 (PFU/ml)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