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的試劑對白細胞分類的三大作用
加入時間:2012-08-20 11:05:06 當前新聞點擊率:5372
五分類血液分析儀所用試劑主要包括溶血素、染液。溶血素主要是嗜酸溶血素和嗜堿溶血素,染液則根據染色原理及染色目的不同,可分為化學染色、核酸染色、過氧化物酶染色等。現在主要從試劑方面對血液細胞分析儀白細胞分類作用原理以及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做以下闡述。
第一、血液分析儀之光學法+過氧化物酶染色
用過氧化物酶染色劑對WBC進行初步區分,再結合嗜堿/核通道的差異裂解原理,最終將五種白細胞準確區分開來。過氧化酶染色技術主要是利用白細胞胞漿內各成分對過氧化物酶活性的差異來區分,其中嗜酸性粒細胞對過氧化物酶活性為“++++”,中性粒細胞對過氧化物酶活性為“+++”,單核細胞對過氧化物酶活性為“++”,而淋巴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與過氧化物酶不反應,這樣通過染色的方法可將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區分開;同時結合嗜堿/核通道的差異裂解原理可將嗜堿細胞和白細胞總數檢測出來,這樣白細胞總數減去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即得出淋巴細胞數量,最終將五種白細胞準確區分開來。
第二、血液分析儀之光學法+化學染色
化學染色劑對細胞脂質和蛋白組分進行染色,在35度下進行孵育,對單核細胞的初級顆粒、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特異顆粒進行不同程度的染色,同時對細胞的膜(細胞膜、核膜、顆粒膜)也進行不同程度的著色,由于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對染色劑的著色程度不同,在激光或氖燈的照射下,激發出的光強度也不同,每種細胞特定的細胞核形態和顆粒的結構造成光散射的強度不同,因此可以在散點圖中同時得到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的結果。同時在BASO/WBC檢測池中,全血樣品與嗜堿溶血素混合,在35度恒溫下,溶解紅細胞,并使除嗜堿性粒細胞外的其他白細胞變成裸核。細胞通過鞘流微孔,每個細胞產生與細胞體積成正比例的電子脈沖,繪制出BASO/WBC直方圖,依據閾值設定,區分出白細胞裸核和嗜堿性粒細胞,結合化學染色對白細胞進行四分類,即可完成對白細胞的五分類。
第三、血液分析儀之光學法+核酸染色
1、血液分析儀白細胞4分類通道
在“DIFF”通道,嗜酸溶血素將紅細胞與嗜堿性粒細胞破壞,保留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然后核酸染色劑將上述保留細胞的DNA/RNA染色,由于各類細胞的核型不同、胞漿內DNA、RNA的含量不同、DNA/RNA染色強度不同,因此在分類散點圖所占的位置即不同。利用激光和流式細胞原理,當血細胞通過血液分析儀檢測通道時,在流式通道內,稀釋后的血液從樣本口低速進入快速運動的鞘液流中,因為稀釋后的血樣和鞘液的流速不同,所以不會混合,形成一個直徑30微米的液流使血液樣本呈一條細線穿過檢測通道,在激光的照射下激發出熒光,根據熒光強度的不同以及不同角度的散射光繪制成二維散點圖,對白細胞進行分類。散點圖縱座標(Y軸)表示側向熒光強度,反映核酸染料對DNA/RNA的染色強度,橫座標(X軸)表示側向散射光強度,反映細胞的內容物(核和顆粒)。
2、血液分析儀的白細胞計數和嗜堿性粒細胞通道
在嗜堿溶血素的作用下,紅細胞和血小板破碎,除嗜堿性粒細胞外的其他白細胞變成裸核。這樣裸核數量加上嗜堿性粒細胞數量即為白細胞總數,再根據激光照射后散射光的不同,區分出嗜堿細胞。Y軸表示前向散射光,反映細胞體積,X軸表示側向散射光,反映細胞內容物(核和顆粒)。結合上文4分類通道對白細胞進行4分類,即可完成對WBC總數計數及對白細胞的五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