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療器械行業亟需跨界超越
加入時間:2013-11-06 14:12:24 當前新聞點擊率:2110
醫療器械公司網訊:能夠測心跳、血壓等指數的手表;可隨時了解自身健康狀況的手機移動APP;刷一下身份證,自助體檢終端就會出現包含身高、體重、血壓、血糖等個人信息的健康檔案……
隨著穿戴式設備、移動醫療、大數據等概念的興起,傳統醫療器械紛紛“玩”起了跨界,帶有互聯網基因的新型醫療器械正從生物醫藥產業脫穎而出。
“所謂跨界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網絡與醫療器械領域的跨界融合。”科技部生物醫藥處處長張兆豐日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醫療器械行業已經呈現出多產業交叉融合、多資金渠道不斷投入的新局面。
不過,這種稱得上很炫、很新的商業模式,也對企業、學界、醫療系統、管理部門提出了諸多挑戰。
跨界為求新增長
在日前召開的第十七屆北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上,醫療器械行業的跨界融合成為熱門話題。
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看來,醫療器械擁有多學科交叉、多領域協同的固有特征,而這也注定了該領域最終要走跨界之路。
從去年年初開始,醫療器械就獲得不少電子制造商的青睞。西門子、索尼、飛利浦等公司紛紛投入大筆資金用于醫療設備的研發;中國家電巨頭TCL宣布將成立醫療器械集團;蘋果、IBM等公司也將這一領域看作是未來市場利益的下一個增長點。
在張兆豐看來,健康需求是所有技術和市場的終極走向,這也意味著其他行業向醫療器械輻射將成為一種趨勢。同樣,醫療器械向其他行業融合也會迸發出新的態勢。
不久前,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醫療產業、養老產業以及第三方服務業都被列為重點行業。張兆豐認為,將醫療器械融入健康服務業同樣值得關注,比如將疾病檢測技術、慢病管理技術與房地產融合,有望促進“養老地產”的發展。
記者在論壇上獲悉,受增長壓力所迫,當前的醫療器械企業急需找到新的增長動力源。觀察A股市場上的一些醫療器械企業不難發現,多數在首發IPO時,企業增長速度很快,但隨著企業主打產品占領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后,就面臨著發展瓶頸。
“單靠一種產品、一種服務,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肯定會遇到障礙,這也逼著企業走多元化道路。”樂普醫療總經理蒲忠杰覺得,醫療器械企業除了要做到專業、專注,更需要重視多元化有機統一,并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產品和服務,這樣才能使企業進入更加穩定的上升通道。
國內發展遇壁壘
其實,早在互聯網興起之時,就有人預言,醫療器械行業或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卻對記者表示,目前許多的可穿戴醫療設備以及手機APP,最多是一種娛樂形式,其診療效果實際很難讓人相信,產品也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真正有價值的跨界產品,還是應該放在臨床應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上。
可是,高端醫療器械涉及面極為廣泛,并不是一家企業能夠全盤勝任的。再加上跨國公司近幾年加速在華擴張占領市場先機,也導致國內企業所處的生態環境并不那么樂觀。
TCL可以說是國內最早進行兼并和跨行的品牌,TCL醫療集團董事長陳治卻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坦言:“國內產品基本上還是處在中低端,很不客氣地說,即便是想往中高端突破,也極為困難。因為都被跨國大公司所控制。”
不過,這從另一方面來講,高端領域被大型國際企業控制,也代表著它們在技術、市場、臨床以及長期投入、回報各環節都已經成熟,中國在這方面顯然還處于摸索階段。
張兆豐對此坦言,醫療器械門類眾多,每類產品都有自身的技術特點,不僅需要多學科交叉結合,更需要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緊密合作。
但很遺憾,國外有相對完善的利益鏈條機制,而國內產學研醫之間的合作并不是很順暢,自主創新動力機制不足,產業鏈也相對缺失。
此外,來自海納醫信(北京)軟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孫毅卻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真正意義上的跨界產品在國內卻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
“我們去申請科委的基金,但人家卻說,‘醫療信息化到底是屬于醫藥方面管,還是屬于TMT通訊方面管?’結果不得而知。”孫毅一臉無奈地說。
華科創智總經理周志峰也認為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跨界確實比較難。“國外企業通過大量實驗,持續十年才做出的產品,中國卻對其材料都不是很清楚。”他認為核心問題就在于中國并沒有掌握核心部件的關鍵技術,甚至是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這還談何跨界?
如何破題
由此看來,醫療器械行業整體的高增長顯然是毋庸置疑的,同樣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與IT等領域的融合,醫療器械從診斷、監護到治療等各個細分領域,都將全面開啟一個智能化的時代。
據市場分析公司IDC統計,2012年中國醫療衛生行業IT市場規模為176.6億元,同比增長21%,預計未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建設還將加速,并推動PC、服務器、軟件和服務的需求。
醫療器械跨界帶來的商業價值同樣吸引著投資機構的眼球。君聯資本執行董事蔡大慶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稱,他們目前就已經投資了近20家企業共兩億美元,希望以此來分享跨界帶來的喜悅成果。
樊瑜波也表示,引入不同創投和基金,能夠克服我國醫療器械規模小、運作不規范等問題。但同時他也認為,單純依靠投資機構的助力很難解決行業根本問題。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監管司副司長王蘭明表示,無論醫療器械向外還是向內跨界,都要遵循市場規則。應鼓勵企業之間進行兼并重組,從資金、管理、人才以及原材料供應商上發揮優化組合作用。另外,國家也要提高審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而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張兆豐認為國家必須在前沿方向上加強布局。除了突破高端技術,攻關難度比較大的產品外,還應該重視基層醫療器械產品的升級,使其實現便攜化、數字化、網絡化,從而提升基層裝備的整體性能。
張兆豐稱,科技部已經在基層醫療方面布局了大批產品,目前面向基層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產品已經拿到注冊證。未來,乳腺成像篩查、數字全科診療、現場快速診斷平臺等產品也有望在基層醫療中普及。
除此之外,跨界后的醫療器械行業,各合作方之間的盈利模式也仍待探索。
而針對目前醫療信息公司在前期軟件服務上是免費的,盈利只靠器械硬件銷售的現狀。業內人士建議,跨界后的醫療器械行業應該在醫療信息收費上打開一個通道,將數據挖掘、遠程監護、終端打包在通訊終端之中,這樣的合作方式將會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