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從四點措施防范供血安全(血液細胞分析儀)
加入時間:2012-01-04 09:16:40 當前新聞點擊率:6012
醫院從以下四個方面防范輸血風險的:
第一,做好患者的輸血前檢查試驗包括輸血前傳染病檢查、ABO和Rh血型檢查及配血試驗,確保結果準確無誤。普朗醫療器械網據悉自2004年8月始,按衛生部要求,受血者在輸血前進行有關輸血傳染病檢查: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Anti-HIV1/2)、梅毒螺旋體抗體(Anti-TP)、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在輸血前進行相關傳染病的檢查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幫助患者發現輸血前的有關傳染病。提示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嚴格消毒隔離,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積極采取有效防護措施,避免醫院交叉感染的發生,為可能發生的醫療事故鑒定提供依據。對于輸血前傳染病的檢查主張用目測法報結果,因為儀器不能判斷弱的陽性反應,對達不到陽性標準的反應結果儀器一律判為陰性。而用目測可報出弱陽性結果,能更早提示患者在輸血前已經感染了某種相關疾病。確保配血試驗準確可靠,工作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選擇國內普遍采用、方法安全可靠的試劑。確保試劑在有效期內使用,嚴格按試劑說明書進行操作。
第二,患者有知情權,醫患雙方簽好輸血協議書由于血液及血制品來自人群,而各人之間的血液成分并不完全相同,輸別人的血液可能發生同種免疫等反應;另外某些獻血者血中攜帶的傳染源尚無法檢出等原因可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凡自愿或必須輸血者應了解輸血風險,并準備承擔風險,為此在輸血前應簽訂協議書。輸血協議書應告知的內容包括:(1)輸血治療包括輸全血、成分血,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臨床搶救急危重患者生命行之有效的手段;(2)輸血存在一定風險,可能發生輸血反應及感染經血傳播疾?。唬?)雖然我院使用的血液,均已按衛生部有關規定進行檢測,但由于當前科技水平的限制,輸血仍有某些不能預測或不能防止的輸血反應和輸血傳染病的發生。
第三,組織和強化工作人員學習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的成因主要是醫務人員淡漠的法制觀念,因此強化法制觀念,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是提高醫療質量,保證輸血安全,減少醫患糾紛的根本保障,通過相關法律的學習,每一位醫務人員都熟習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并逐一落實。在工作中要求每位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用血制度,避免“人情血”、“營養血”、“安慰血”的濫用,并認真做好各種登記并歸檔備查,以防范醫療糾紛的發生。臨床建立反饋制度,廣泛聽取臨床醫生和患者的意見、建議,以求改進輸血科工作和科室發展,滿足臨床和患者需要。健全管理組織,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提高臨床輸血知識、培養全面輸血人才。輸血工作不僅要求工作人員要有高度責任心,還要有過硬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通過多種渠道組織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使輸血人員掌握血型血清學知識,免疫血清學知識、成分輸血的制作、臨床應用、輸血與傳染病等知識,及指導臨床科學、合理、安全用血,提高輸血診治水平。
第四,合理應用血液,提倡成分輸血對不必要輸血的患者,堅決不輸。不合理應用血液不僅不能促進治療效果,反而會因輸血而引起不良反應,影響臨床治療,增加傳染疾病的機會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輸血,減少經輸血感染疾病的風險。對于必須輸血的,應以滿足治療的需要為目的。大力提倡成分輸血。成分輸血的優點之一就是減少輸血傳播病毒的危險。因為如果血液帶有病毒的話,病毒不是均勻分布在各種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細胞、血漿,病毒分布多,危險性相對較大。有的成分如紅細胞,病毒分布相對較少,因此危險性相對也小。當患者只需要某種血液成分,特別是只需要某種病毒危險性相對較小的血液成分,如紅細胞時,就應該只給患者輸這種成分。因為如果輸全血,就意味著將患者不需要的其他成分包括病毒危險性相對較大的成分也輸給了患者,從而增加了患者感染病毒的危險,而這完全可以通過成分輸血來避免。輸血是一項復雜的醫療服務,一旦出現差錯不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還增加不少醫療糾紛或事故,因此值得從管理等多角度進行探討,既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減少醫療糾紛,同時也提高醫務人員的自我保護能力。醫院要加強用血管理,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切實規范自己的醫療行為,嚴格掌握輸血指征,做好輸血的每一步檢查和相關工作。從而避免和減少醫療糾紛。
目前的醫學檢測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避免輸血后傳染病的發生,一旦發生輸血醫療糾紛,醫院就有可能成為被告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因此應從加強醫院的管理出發,切實履行醫院在輸血方面的義務和職責,從而減少和避免輸血方面的醫療糾紛。
資料來源于血液細胞分析儀普朗醫療器械網編發表!轉載時請保留文章來源—http://www.gevinwu-toro.com/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