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原理是什么
加入時間:2014-03-03 16:05:39 當前新聞點擊率:285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與衛計委辦公廳近日發布通知,叫停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在臨床醫學上的使用,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方案。此消息一出,一時激起各方討論,不僅引來各方專業領域人士的思考,也引起了普通大眾對此的關注,但是何為基因測序?基因測序原理是什么?很多人士還不甚清楚。記者為此走訪南京普東興,為大家揭開基因測序的神秘面紗。
南京普東興技術顧問陸主任介紹,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如癌癥或白血病。目前,代表性的基因測序主要是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由加減法序列測定技術發展而來。
Sanger基因測序原理是什么?首先我們要知道基因是指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而組成DNA的脫氧核苷酸只有四種:被稱之為A、T、G、C。對應于正常復制過程中需要的是T、A、C、G這四種原材料,這個測序法巧妙的地方在于,他又加了四種材料(都是雙脫氧核苷酸)進去,名叫ddT、ddA、ddG、ddC,這個材料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和原始的DNA序列配對(如ddT配A ddG配C),但是因為特殊的結構,會導致復制終止在那個位置。測定過程中,將待測樣品分為4份,每份中加入一樣改變后的材料。
這樣在復制結束后,第一份樣品中所有片段全是以ddT為終端的不同長度的序列,以此類推,第二份樣品以ddA為終端...這就形成了長度不同,但終端已知的DNA序列,科學家可以通過某種方法(電泳法)分辨出長短不同的序列,然后在看看這個序列對應的添加的材料是哪一種,就能按照序列的長短來確定相應的脫氧核苷酸了!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