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時間:2012-02-01 11:36:39 當前新聞點擊率:5069
普朗醫療器械公司資訊--血栓與止血常用篩選試驗包括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出血時間測定、血小板計數、血塊收縮試驗、凝血時間測定、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這些試驗中,前四項試驗主要反映了血管壁和血小板在血栓與止血中的作用。其中,出血時間和血小板計數兩項最常用。在反映凝血機制方面,除了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是本書中唯一代表外源凝血途徑的試驗外,其余三項均屬檢查內源性凝血的試驗,以活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最敏感。
一、毛細血管脆性試驗
[原理]經過全自動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研究毛細血管壁的完整性有賴于毛細血管的結構、功能和血小板質和量的正常,也與某些體液因素有在。當這些因至少有缺陷時,毛細血管的完整性就受到破壞。毛細血管脆性試驗或稱束臂試驗是在上臂給靜脈及毛細血管理體制外加“標準壓力”、增加血管負荷,觀察前臂一定范圍內此膚出血點當選量的方法。本試驗主要反映毛細血管結構和功能,也與血小板質和量有關。
[方法學評價] 本試驗對檢查毛細血管壁的缺陷比檢查血小板的缺陷稍敏感。但總體而言,也僅是一個粗略的指標。許多有血管或血小板異常并有出血癥狀的病人,本試驗可呈假陰性;而許多無癥狀的人可以呈陽性,主要應用于新生兒因為檢查新生兒毛細管及血小板的功能無法使用與成人一樣的方法。
[參考值] 陽性:男性5個出血點;女性10個出血點。
[臨床意義]
1.病理性CFT陽性見于:①毛細血管有缺陷的疾?。喝邕z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本試驗較有價值,還有壞血病、過敏性紫癜、老年性紫癜等;②血小板有缺陷的疾?。涸l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血小板無力癥、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血小板病;③其它:偶見于嚴重的凝血異常;毛細血管造成損傷的疾病,如敗血癥、尿毒癥、肝臟疾病、慢性肝炎、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少數正常人CFT可呈陽性,尤其是婦女。因此CFT臨床價值不大。
二、出血時間測定
[原理 ]在一定條件下,人為刺破皮膚毛細血管后,從血液自然注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稱為出血蛙間測定(bleeding time,BT )。 Bt 測定受血小板的數量和質量、毛細血管結構和功能以及血小板與毛細血管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而受血液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響較小。
[方法學評價 ]
BT測定是篩選試驗中唯一的體內的試驗。傳統方法有Duke法和 IVy 法,目前推薦使用標準化出血時間測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 )。
BT測定的影響因素有:皮膚切口深度、長度、位置、方向,毛細血管所受壓力;皮膚溫度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切口的深度。對兒童、老年、有瘢痕形成史的患者,可用瘀點計替代TBT 作出血時間測定(表3-2 )。
TBt 法
IVy 法
Duke 法
刺血部位 前臂;個體差異小
同左
耳垂;個體差異大
固定加壓 上臂:成人53kpa
同左
不加壓
切口標準化 標準化切口深度、長度
未標準化
檢測敏感性 最敏感
較敏感
不敏感
檢測重復性佳
尚可差
器材與操作 血壓計,測定器,刺血針
同左,但無測定器
僅需刺血針
使用現狀 國際上推薦使用
雖廣泛使用但正趨向淘汰
已趨向淘汰
Duke 法是在耳垂采血,雖然操作簡便,但整個操作難發標準化,且很不敏感,特別是對血管性血友病的檢測;故已漸被淘汰。
IVY 法采血部位在前臂掌側。在上臂用壓脈帶施加固定壓力,然后在前臂規定的范圍內作切口。敏感性較好。但因切口深度、長度仍未能標準化,故重復性不如在其基礎上改進后的TBT 法。
TBT 法是較理想的方法。TBT 是在 IVy 出血時間測定方法上經改進后目前最有效的標準測定法,由于使用標準的測定器,因此能使此膚切口的長度和深度恒定,使試驗重復性比傳統方法明顯提高,有利于檢出血管壁及血小板質和量的缺陷。而且根據需要不同型號的測定器,可作為不同長度和深度的標準切口,適用于不同年齡的患者。
測定器法對前臂的切口有兩種:刀刃長軸與前臂垂直的為水平切口,與前臂平行的為垂直的切口;水平切口第三性高,為首先方法,但對4 個月以下的嬰兒宜作垂直切口,以免形成疤痕。
[ 參考值] TBT 法( Simplate Ⅱ型): 2.3~9.5min
IVY 法 2~7min
Duke 法:1~3min(不超過 4min )
[臨床意義 ]由于臨床上由藥物治療引起的BT 延長常見,故測定前應仔細詢問病人用藥情況,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炎藥、口服抗凝藥及某些抗生素等。
1 .BT 延長
( 1 )血小板數量異常:①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紫癜(可因藥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②血小板增多癥,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2)血小板功能缺陷: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無力癥;②獲得性血小板病如藥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及結構異常(少見)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
(5)偶見于嚴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纖維蛋白缺乏;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也見于接受大量輸血后患者。
2.BT縮短:主要見于某些嚴重的血栓前狀態和血栓形成時。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心肌梗死、腦血管病變、DIC高凝期等,均可因血管壁損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過度增強所致。
三、血小板計數
[原理]血小板計數(blood platelet count,BPC)的基本原理,同血液的白細胞或紅細胞計數法。
[方法學評價]血小板由于體積小,特別是容易發生粘附、聚集和變性破壞,故常難以準確計數。目前血小板計數方法主要有兩大類:血細胞分析儀法和目視顯微鏡計數法(前者的計數法參見本書第二章)。目視顯微鏡計數法有普通光學顯微鏡計數法(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但后者已被淘汰)和相差顯微鏡法。
1.普通光鏡直接計數法:通過血液分析儀檢查,因稀釋液成分沒,有多種計數方法。可分為兩類:①破壞紅細胞的溶血法;例如草酸銨稀釋液法對紅細胞破壞力強,血小板計數發生困難,也有用赤血鹽血小板稀釋者,此劑穩定,可在室溫下長期保存而不變質,但如稀釋20倍或40倍,則紅細胞破壞不完全。②不不破壞紅細胞方法:有復方碘稀釋液法。因紅細胞未破壞,可能掩蓋血小板,且液易生長微生物而干擾計數,已被淘汰。
2.相差顯微鏡直接計數法:用草酸銨作稀釋液,在明顯的顯微鏡下進行計數,并可于照相后核對計數。此法準確性高,血小板易于識別。
3.血細胞分析儀法:此法由于重復性好,適于臨床應用,目前血液細胞分析儀逐步普及,一般均發全血作為標本,比用富含血小板漿測定簡便。但由于血細胞分析儀計數法不能完全將血小板與其它類似大小的物質(如紅細胞或白細胞碎片、灰法等雜物)區別開來,因此計數結果有時仍需目視顯微鏡計數作校正,因而國內外仍將目視顯微鏡計數(特別是相差異顯微鏡計數法)作為參考方法。
在各種稀釋液中,無論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法或顯微鏡計數法,多以草酸銨溶血法作為參考(國內亦將此稀釋液定為首先方法)。
現代的多參數血液細胞分析儀還可利用測量細胞的原理計算出平均血小板體積。
[參考值] 普通顯微鏡計數法:(100~300)×109L
[臨床意義]
1.生理性:正常人血小板計數一天內可有6-10%變化;表現為早晨較低,先后略高;春季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較低,高原較高;靜脈血比毛細血管血高10%;月經前降你,月經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即降低;運動后升高,休息后恢復。
2.病理性
(1)在臨床上,除創傷之外,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常見原因。血小板數大于100×109L,無異常出血;當小于50×109L時,可有出血癥狀。常見的疾病有:①血小板生成障礙,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②血小板破壞過多,如ITP、脾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紫癜。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數大于400×10L);①骨髓增生性疾?。郝粤<毎籽?,真性紅細胞增多癥;②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③急性大出血,急性溶庫存,急性化膿性感染;④脾切手術后。
四、血塊收縮試驗
[原理] 完全凝固的新鮮血塊,在血小板收縮蛋白的作用下,使纖維蛋白網收縮,血塊縮小,血清析出,使血塊的止血作用更加牢固,在一定的條件下,按規定的時間觀察血塊收縮情況或計算血塊收縮率,即為血塊收縮試驗。CRT與血小板數量與質量、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和因子Ⅻ濃度以及血小板數量有關,但主要反映了血小板的質量。
[方法學評價]
1.定性法:靜脈血(可利用度管法凝血時間測定后血標本)靜置于37攝多度水浴箱中,在不同時間內分別觀察血塊收縮情況。本法為簡單的定性方法,可作為臨床上粗略判斷血小板的功能之用。有條件的單位,最好采用血塊收縮定量法試驗,結果較準確。
2.定量法:①全血定量法(Macfarlane法):將靜脈血注入有刻度的離心管,待血凝固后增除血塊,再將離心管血清離心后,讀取血清量,計算血塊收縮率。此法需同時作用紅細胞比積測定。②血漿定量法:先制備富血小板血漿,然后加入氯化鈣或凝血酶,使血漿凝固,去除血漿凝塊,讀取血精體積,再計算血塊收縮率。由于有更準確的血小板功能實驗,CRT現已少用。
[參考值] 定性法:30-60min開始收縮,24h完全收縮。
定量法Macfarlane法 48-60%
血漿法:40%
[臨床意義]
1.血塊收縮不良或血塊不收縮見于:①血小板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無力癥;②血小板數減少:當血小板數小于50×109L時,血塊收縮顯著減退,如ITP;③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的嚴重減少;④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由于血塊內紅細胞多,體積大,血塊收縮受到限制);⑤異常蛋白血癥:如多發性骨髓。
2.血塊過度收縮見于:①先天性或獲得性因子Ⅷ缺乏癥;②嚴重貧血(紅細胞少血塊收縮程度增加)。
文章來源--普朗醫療器械公司網編發表,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