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劑量的輻射是安全的?如何減少放射檢查的影響?
加入時間:2020-10-28 11:25:19 當前新聞點擊率:1585
短期大劑量或長期小劑量接受放射檢查輻射,累積效應可能導致細胞突變,與惡性腫瘤發病率正相關,這已成共識。所以,不以劑量為前提談輻射危害都是在耍流氓!那么,多少劑量的輻射是安全的,是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了解輻射的危害先要大概知道多大的輻射是相對安全的。人在地球上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輻射,輻射按照來源可以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天然輻射就是來自大自然的輻射,包括太陽、空氣、地層等等散發的輻射。人工輻射則是人為制造的輻射,比如醫療器械檢查的輻射,核電站的輻射等。
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人體每年接受的輻射量不要超過5mSv(毫希伏)。 大家在單位例行體檢時一般會拍X光胸片,它的輻射量大約是0.1mSv;而做一次低劑量CT胸片是1mSv。 其實,大多數市民一年中也就是在體檢的時候才會接觸放射性檢查,不必過于擔憂。 那么,如何減少放射檢查的影響? 明白放射檢查沒那么可怕之后,再來談談如何減少這類檢查對人體的影響。醫生在為患者進行放射性檢查時,會遵循以下原則: 1、當患者的表面癥狀不足以確診疾病,或者需進一步確定疾病的程度時,醫生確實需要借助X光機和CT等來明確診斷,才會開出檢查單。而且每一項檢查都有嚴格的適應癥,會讓患者做對應的檢查。 2、盡量選擇輻射小的檢查項目:能用低劑量技術的就不用高劑量技術;能用X線解決的就不用CT;每年必要的體檢盡量不做常規CT,而做低劑量CT篩查。 3、做放射性檢查時規范操作,對非檢查部位、重要部位采取嚴格的防護措施。如做胸部X線檢查,腹部、甲狀腺等部位會用鉛衣等防護設備予以保護。 除此之外,避免多次重復檢查;備孕女性、懷孕3個月內的女性,以及兒童等特殊群體,應少接觸或根本不接觸放射檢查。懷孕3個月之后,如果病情確實需要通過放射性檢查來診斷,在做好必要的防護之后,建議該檢查的還是得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