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呼吸機(圖)的應用常識
加入時間:2012-02-08 08:59:46 當前新聞點擊率:5125
新生兒是嬌弱的,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獨立生存,但是各個功能器官發育都還不成熟,所以易患病。需要通過醫療器械對患兒的治療除了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支持,保暖外,新生兒呼吸機治療是重要必須的手段。

1 氣管插管的配合
1.1 插管時護士做好醫生的助手,至少有兩名護士分工協作,復蘇囊加壓給氧同時使病兒仰臥位,肩背部墊高,頭低位,口腔中痰多影響插管時,立即給予吸痰,協助醫生插管。
1.2 插管后,保持好插管位置并加壓給氧,觀察胸廓起伏情況,聽兩肺呼吸音是否相同,然后協助醫生用碟型膠布固定好氣管插管,打開呼吸機待醫生調好參數接于患兒。
2 病情觀察及護理
2.1 患兒應用呼吸機時注意觀察 胸廓起伏大小是否對稱,患兒神志、面色、周圍循環,如患兒有紫紺、煩躁、出汗、搖頭等變化時,應注意呼吸道是否有痰阻塞或呼吸機發生故障,需及時處理。觀察患兒有無自主呼吸,是否與呼吸機同步,否則應及時調整。注意避免脫管、堵管及氣胸的發生,躁動者應及時應用鎮靜劑。
2.2 氣管內吸痰的護理 吸痰前先用100%氧予以通氣4~5次或先加大氧流量一分鐘,操作者戴口罩和無菌手套,用一次性無菌吸痰管插入氣管,吸痰管選擇軟硬適度,外徑為內徑的1/2,快速開閉負壓吸引器,作間歇性吸引,可減輕對氣管組織創傷,抽出吸痰管時左右捻轉,慢慢向上提出導管,每次吸痰時間不宜超過10秒。原則是:“準確、快速、無菌、無損傷”。若痰液過多需多次吸引,在間歇期用復蘇囊替病人通氣4~5次后,再作吸引,這樣可避免病人缺氧。根據氣管感染菌種選用氣管內滴藥,根據痰粘稠程度及痰量選擇吸痰和滴藥次數,每次往氣管內滴藥時應使患兒側臥,在呼氣末吸氣初滴藥、吸痰時還注意觀察痰量、顏色、粘稠度并報告醫生,吸痰后擺好患兒體位,防止氣管內插管意外脫出。
2.3 防止交叉感染
2.3.1 謝絕探視,有呼吸道感染的醫護人員應盡量不接觸患兒。
2.3.2 醫護人員應戴帽子、口罩、換專用拖鞋進入室內,外來會診人員應穿上隔離衣。
2.3.3 病室每日用紫外線消毒2次,地面、桌椅等每日用1:200清洗消毒液擦拭。
2.3.4 呼吸機管道、吸痰管及吸痰罐,無菌盒等24小時更換1次,用后消毒。
2.3.5 氣管內滴藥最好現用現配,放入無菌盒中不能超過24小時。
2.3.6 口腔護理 氣管插管患兒每日用生理鹽水做2次口腔護理,必要時給予制霉菌素每日涂2~3次。
2.4 一般護理 注意遠紅外線治療臺的溫度調節在患兒體溫維持于36~37℃之間。加強皮膚護理,防止感染,每4小時翻身,隨時更換濕污的衣物,每日用生理鹽水擦洗雙眼,必要時用紅霉素眼藥水點眼每日2~3次。注意輸液速度,使用輸液泵根據患兒血糖調節輸液速度及糖的濃度。
3 停用呼吸機拔管的護理
患兒病情改善循環功能穩定,自主呼吸良好,用氧濃度在30~50%,PaO2>6.67~8KPa,可遵醫囑給予適量的地塞米松和阿托品,1小時左右在負壓吸引下拔出氣管插管。拔管前備好吸氧吸痰裝置,搶救用藥及再插管用物。拔管后注意觀察呼吸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并常規給予霧化吸入,拍背吸痰。清洗用物,消毒備用。